来源:本文根据孙业林老师在华营2024年度论坛上的分享整理而成
主讲:孙业林,华业天成资本创始合伙人,华营导师
华营主编:安妮 | 整理:霍佳凡
本文转自【华营管理私塾】
我们是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的 VC,这些年的投资经历让我对企业成长有很深的体会。2023年之后,整个环境变化非常大,我们像是在汪洋大海中行驶的一艘船,如果不太确定方向是否正确,但仍需继续向前,可能收获很大,可能会碰到风浪,此时看清未来的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同时,对众多企业家而言,在洞见趋势后,如何构建能力捕捉机会,创造长期可持续的增长,则是企业长续生命力的本源。
01增长的背后是成长
增长的背后是成长,包括创始人、创始团队以及公司的成长。增长是结果,成长是根因。企业如何在追求增长的过程中保持成长?这里有4个关键要素。
1)动机是基石: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,动机就像大地,动机越强,大地越稳,我们可以在上面奔跑跳跃,如果大地不稳,很多动作就做不了。不同的企业家或创业团队,动机的方向和坚定程度有所不同,因此取得的成果也有差异,动机不会直接产生结果,但是力量的源泉。
2)认知是天花板:认知如同礼堂的天花板,决定了活动空间,不同的创始人与团队有不同的认知高度。我们有幸见证华营的很多企业家,一起度过了3-4年后,思维空间被打开,破除了惯性经验,认知产生了巨大飞跃,可以在更宽广的范围思考问题,因此当他遇到问题时看待问题的视角会更丰富,选择也更多元。认知也不直接产生结果,但影响结果的大小。
3)行动取得结果:要获得结果必须采取行动,有些人行动敏捷,有些人行动缓慢,有些人行动敏捷但没有力量,所以行动有不同形态,行动直接产生结果。
4)能力匹配稳定的行动产出:能力支撑着行动取得相对一致稳定的结果。如果篮球运动员不做力量、弹跳、投篮、运控球等专业能力训练,哪怕天天打球,水平也会相差甚远。
企业在这四个维度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:第一、各维度的高低差异;第二、各维度之间的耦合程度差异。这个四个要素的紧密耦合对于企业而言,就像我们身体的核心,核心的稳定是各种运动的基础和保障。
企业家的哲学信仰是四要素的内核:为什么同是企业家,但动机强度与持续度、认知的迭代速度却不同呢?底层原因是哲学信仰不同。每个人对世界、生命、人际关系的底层假设不一样,虽然无所谓好坏,但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。
增长的背后是成长,成长的背后就是不断强化这些要素并进入正循环。
02企业家的动机、认知、行动与能力
对于企业家来说动机分为外在补偿性动机与内在超越性动机。外在补偿性动机是把出名谋利作为动力,内在超越性动机则是把获得成就、帮助客户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、真诚地想让组织中优秀的人有更好的成长发展机会等作为动力,大部分是混合动机。有些企业家解决了温饱后,还把名、权力作为最高追求,他们希望显示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、更卓越,这不是来自自我价值认同,而是来自别人的评价,所以这是一种补偿性动机。补偿性动机有价值但不稳定,很多企业起起落落的背后是因为企业一号位内在动机不稳定。
大多数创业企业家成就动机非常强,因为创业阶段他必须坚定地穿越不确定性获得第一步成功,通常会有一个互补的联合创始人,亲和力很强。待企业发展为中大型规模后,企业家仅靠成就动机驱动会对企业造成负向压力,这时就要升级为偏内在超越性动机,放下自己的形象、权力和欲望,通过影响他人间接获取成就。
三星电子前总裁权五铉在《战略定力》一书中谈到,下属向他汇报工作问题时,他会问下属三个问题:
第一,针对问题,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?根据经验你有什么建议?
第二,如果你没有方案,你是否应该更换到你擅长的领域?
第三,如果你既没有解决方案,又不愿意更换到其它部门,是否离开?
因为一号位有其独特的角色定位,有些事必须一号位做,有些事则需要团队成员去做。比如对于科技创新类企业,一号位必须做且二号位或团队成员很难完成的5件重要事情,即战略、组织、领导力、创新、决策,因为科技企业一般是产品专家或技术专家创业,如果缺乏对商业的全方位认知就很难在这个领域持续成功。
认知对于企业家而言主要是两个部分:第一,战略/产品定义,主要是把握大方向与准确定义产品,当然这部分也不一定由一号位自己完成,也可以与联和创始人共同完成;第二,对组织的理解与定义。
企业家在行动上主要是从目标管理到激励的闭环。很多企业都在倡导以客户为中心、为客户创造价值,但我们扪心自问:是真心的吗?真心的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内在精神状态极度笃定,全神贯注做一件事,比如任总、曹德旺、乔布斯等。这一层最难触及,因为成长要花很长时间、经历很多挫折、阅读很多书籍、与很多高水平的人交流,慢慢才会获得启示。
想要做好任何事,都至少要涉及四要素中的三个,并在有某方面认知的前提下采取行动取得稳定的、高质量的结果,然后持续构建能力。以决策为例,在认知上,宏观上要能识别主战场,微观上要能在执行中持续优化调整策略,保持一致与敏捷。在能力上,要有商业设计能力、组织执行力等。
03把组织打造成内核稳定的耦合系统
组织的动机维度,主要表现为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;认知维度,主要表现为战略洞察(宏观)与市场洞察(中观微观);能力维度,分为表现专业能力与运营能力。
很多企业容易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运营能力,如果把运营能力比作河流,HR与财务则分别是河流左右的两个堤坝,涉及人和钱,其他能力在堤坝中间不断流动,比如销售、研发、科研、服务等能力,堤坝不高水位就涨不上去。
活动分为共性的目标管理与专业的活动管理。目标管理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活动,包括形成共识、设定目标、执行、激励等。活动管理分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,从洞察市场到产品上市是价值创造,从线索到回款是价值实现。
▇01优秀的企业都有这样的结构,为什么卓越企业更有力量?
上述提到的结构,优秀的企业也都有,为什么卓越企业更有力量?
主要差距在于两个方面:第一,专业度不够,每个模块的力量不足;第二个耦合度不够,每个模块过于离散。所以我们强调要把组织打造成内核稳定的耦合系统,就像运动,核心稳定手脚才能做各种运动。
比如企业使命,有些企业使命不坚定,愿景不清晰,组织呈现的文化与宣传的文化是两张皮。一般情况一号位是坚定清晰的,但组织不坚定不清晰,这不是语文不好,描述不清晰的问题,而是没有与战略、激励、流程、营销等要素耦合起来,各个模块独立,所以没有力量。形成各模块的耦合,在稳定的系统中持续进化,组织才可能越来越强。小到从营销材料上就能看出来,很多公司的营销材料都在自说自话,为显示技术先进说一些客户决策层也看不懂的技术指标,但客户想听的是你比同行好多少,独特价值是什么,而不是喊以客户为中心的口号,堆技术指标。
再比如,战略与文化需要耦合吗?耦合点是什么?
第一,战略定力。很多企业没有战略定力,有些企业数十年如一日死磕一件事成为世界第一。战略定力来自文化、使命,有些公司使命很好,但产品做的乱七八糟,明显没有知行合一。
第二,战略目标设定,最重要的就是洞察,没有对客户的深层次洞察,没有对同行的客观了解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客户为中心。
大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全要素支撑,所以很难。微软这家大科技公司的成功转型是近几十年少见的,这个信息时代的鼻祖诞生于1975年,在新一轮的AI大潮中又站在潮头,所以他的转型成功值得研究,推荐大家看微软总裁萨提亚的书《刷新》,组织四要素及其耦合在里面体现的很充分。
全要素升级也分先后顺序,首先是战略,萨提亚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战略,移动为先,云为先,对于一家垄断性享受高额产品利润的公司来说转向竞争激烈、利润低的云业务是艰难的选择,因此为了拥抱移动微软开始与苹果合作。其次是文化,因为战略调整意味着要做不同的事,所以价值观要调整,微软调整为“予力全球每一人、每一组织,成就不凡”,萨提亚特别强调了成长思维与同理心,认为这对微软组织的转型成功很有意义,他认为成长比获得成就更有价值。
形成一个稳固的成长系统,需要具备不同要素并深度耦合,需要一号位站在全局视角扫描组织的稳定性和健全性,并随着时间、环境以及企业规模的变化,持续优化与迭代这套系统。
▇02 在方向上更精确
一个构建战略能力强有力的工具就是BLM模型,这里我们强调工具背后的认知,创始人与核心高管花时间讨论战略到底要解决哪几个核心问题?
① 宏观上:通过洞察趋势制定中期的业务特征,通过分析竞争寻找战略路径。
战略路径不是单指路径,而是能够构筑绝对差异化优势,这与同行、行业有关。找到方向和战略路径后,就可以长时间压制对手,为客户创造更与众不同的价值,从而在行业中脱颖而出。
以投资行业为例,宏观维度主要是看三个周期:科技周期、经济周期、资本周期,这三个周期有相关性,但不完全同步,有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,如中国经济与 A 股的周期不一致。目前的情况下,科技周期处于AI驱动的显性大上升期,但不会很快反应到经济增长上,全球经济周期处于调整下行期,资本周期不确定性很大,暂时没有清晰结论。
拆解周期后我们就知道在哪些方面保持悲观、乐观,在哪些方面保持客观谨慎,从而制定有效策略。
② 中观上:选对主战场,选好对的作战地点,也就是市场细分。
比如汽车行业无人不知自动驾驶与新能源这两大趋势,只是大家对于发展节奏快慢把握不同,采取的行动也不同。大家对于作战地点的认知也不一样,对于什么时间进入什么作战区域的判断不同,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敢于冒险的新势力成长很快,原本一些有品牌、资源、渠道、生产等优势的公司却被甩在后面。AI同理,可能5年也可能10年后会出现应用高潮,成为巨大的增量市场。
③ 微观上:对客户价值的细节洞察越来越重要。
举个例子,手机直连卫星这个想法是中国电信卫星公司提出来的,虽然有一定的客户价值,比如喜欢徒步的人在大山中遇到紧急情况会需要,但因为太难实现,所以最后只有一家手机厂愿意合作。
这个微观背后隐藏了哪些细节?
第一,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习惯,在发现客户价值时不畏难不拒绝,而是思考可行性方案。
第二,有洞察系统,可以快速判断这个领域细分人群的价值。
第三,行动迭代,在研发和交付过程中多次测试不断优化,保障偏远地区的信号,认认真真地把客户价值交付出去。
所以微观也很重要,因为企业有了宏观思考后,要通过多个微观承载和显现。
洞见主要就是这几件事,找到一个大致的方向,找到一个作战地点,我们就知道增长从哪里来了,不要盲目跟风乐观或悲观。
▇03 在执行上更敏捷有力
第一,目标管理,第二,专业活动管理,当然也需要能力支撑。一般企业目标管理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有两个动作,设定目标与激励,但有效的目标管理是四个动作:
第一,形成共识,因为人天然追求目的与意义,所以做任何重要的事都要先建设完成共识,这样当大家目标有偏差时,可以自发地去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目标。
第二,目标管理。
第三,过程管理。中间有一个很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过程管理,过程管理不仅仅指辅导,还包括一些有效的系统,很多方法都可以辅助完成过程管理,比如BLM方法论。
第四,能力。关于能力,任何一项能力长期稳定地构建都可以从战略、组织、流程、使能4个维度考虑。以招聘为例,需要考虑招聘的原则、组织结构、流程、使能支撑4个方面,才能把招聘能力稳定下来,而且越做越好。
早期公司还是优先解决生存问题,做好的产品,有好的销售,随着规模扩展建立基本的研发、销售、供应链等组织,进入优秀阶段后再思考这套方法,做强每一个核心要素并不断耦合优化,最终打造出卓越组织。(完)
当竞争加剧、行业洗牌时,企业要想突破发展瓶颈活下去,就必须夯实管理基本功,打造有韧性的卓越组织。